坚持早期和科技,蓝驰创投20年只做一件事 | 蓝驰分享
2021-10-25 17:33 星期一

要了解一家企业,最好的方式是了解其掌舵人的成长思考和未来策略。

为了让初识的新朋友更加理解蓝驰发展的初心和背后逻辑,让熟悉的老朋友更加清楚蓝驰如何更快地发展,这期的「蓝驰分享」为大家撷取两位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和朱天宇在「2021年人民币基金年会」上的重要演讲。他们分别讲述了蓝驰的成长思考和未来策略。

Jui(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的演讲是「知来处」,为大家解读了蓝驰创投走到今天的重要因素。Terry(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的演讲则是「明去处」,带领大家一起看到蓝驰创投未来到达的地方。

20年只做一件事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 陈维广

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大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过去一年我们的思考、选择和坚持。

我于2001年正式入行,在风险投资行业里已经20多年了。最初从美国硅谷开始,2008年回国,组建蓝驰中国至今已管理超过150亿元规模的早期投资基金。管理那么多期基金,我们有幸能为创业者和LP投资人持续创造价值和稳健的回报。

在这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反思做对的和没做对的,检讨做对和没做对的因子,并希望在未来能不断复制我们做对的成功要素。

持续冲破自己的极限

我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IBM。那时IBM只招大学生,没上大学的我对HR经理说:“只要能让我加入IBM,我什么都愿意干。”

最后,他offer了我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在当时IBM 的PC零部件维修中心,距离IBM总部1小时车程。因为当时没有大学生愿意去(观众笑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80年代,PC业务在IBM内部是非常小的边缘业务,而那时IBM的大型电脑业务是大头。

但是,在我加入后的几年,PC终端业务爆发了并接连出现技术问题。而我成功地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提交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最终就被选为IBM亚太区最优秀员工之一。

后来,我加入了新加坡电讯,本以为能发挥自己在通讯的专长,但没想到被分配到一个很边缘的部门叫互联网设施部门。那时,从零开始学习一个崭新的技术,组建团队,持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真想不到,就因为有互联网的经历使到我有幸加入蓝驰美国,开始了早期VC投资的历程。

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是想表达我是一个「不被定义」的人,持续冲破自己的极限,愿意做「敢为人先」的尝试。这也是蓝驰的底色。

创新就是要敢为人先。创业者解决的都是社会的难题,满足的都是很痛的需求,而创业公司的发展历程都是荆棘载途、跌宕起伏,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和种种挫折。因此,「不被定义,敢为人先」成为创业和创新的本色。

跨越周期的核心团队

在我看来,投资应该是通过独特的认知以及资金配置来支持能重新定义未来世界的创业者。认知是核心,不只是对外的投资或者对内的自己。今天我会沿着这个思路和大家分享我对蓝驰成长的思考。

关于蓝驰成长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走到今天?

很关键一点就是我们的核心团队非常稳固。我和天宇合作已经超过10年,天宇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投资需要完美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一方面,完美主义者进行拷问分析,了解风险,回归第一性原理。

另一方面,现实主义者负责推进落实,在做完分析后要立刻“搞定”。我们两人非常互补,有长时间一起投资、管理项目和成功退出的紧密协作。

组织和行业矩阵式打法

蓝驰的投资团队是产业背景和专业经验结合的复合化团队。我们不招只有投资经验的人,团队成员要有产业经验,具备覆盖产业,了解产业的能力。投资科技创新,了解产业才理解如何把一个技术应用到产业场景。

技术融合、赛道跨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每一个赛道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赛道。比如蓝驰投资的理想汽车,它是消费品吗?它是电池吗?它是车吗?它是无人驾驶吗?它是企业服务吗?它是IoT吗?

投资的高仙机器人,它是机器人吗?它是无人驾驶AI吗?它是清洁车吗?它是物业服务吗?

其实都是。

在投资团队方面,我们分成技术和行业两个维度,采用行业矩阵式打法。

我们看到的主要技术创新是:互联网+、云原生、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交互、半导体、生物科技等等。

我们关注的横向行业及指数型增长赛道有:工业、企业、消费、出行/物流、医疗健康……

投资团队把技术和行业进行有效结合,大面积覆盖投资项目。每个人都要兼顾行业与技术。在组建团队的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T字型能力的人才。

他们既有纵向的行业背景,也有横向的专业技能。进来之后,他们的“作战方式”也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去突破。

比如在出行领域,蓝驰从2015年开始涉足,我们投了理想汽车。沿着这个方向去看上下游,不仅看车,也看其他类型载具,进行深度布局。

陆续投资了瓜子二手车、松果出行、高仙机器人、WAYZ维智科技、宜买车、芯来科技、云圣智能、宏景智驾、云柚货运、博萃循环、昇科能源、云途半导体(排名不分先后)等明星项目和创新公司。

在一个领域进行横纵覆盖之后,你会发现这种“作战方式”可以复用到其他更多的领域,而在不同领域的积累、沉淀,通过交叉和融合又会反哺各个垂直领域。

专注早期科技投资

蓝驰拥有20年美国硅谷及中国科技投资经历,跨越过多个科技变革周期,在科技投资领域经验丰富。

这20年,我们只做一件事,就是我们只专注于早期科技投资、行研驱动。

我们不仅继承美国硅谷的创新基因,也牢牢把握国内的发展趋势。

我们过往投资项目80%都是首轮领投,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们这么神通广大,能够找到这些项目?

其实不是我们具备什么神通广大的能力,而是长期融合产业资源和创新力量,构建独有早期生态,通过生态找到优质的项目。

目前生态的重点已经从产业头部标杆扩展到顶尖高校、新型研究组织、研究机构、科研院所。随着我们更加重视底层技术,和院校的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我们会继续扩大这方面的生态触点,深化和他们的合作关系。

早期创新土壤贡献前瞻优势布局,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一些成果。成果已经反映到我们新一期基金的项目,很多项目都是通过和生态伙伴合作挖掘出来。这些项目在很短时间内都完成了B轮甚至C轮的后续融资。

需求与创新的统一

业界的共识是硬科技比较难挣钱,蓝驰有自己的「非共识」。

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需求与创新的统一可以让「硬科技软着陆」。第一,更早地洞悉需求。追问深层变化因子,提早洞察需求拐点。

只有底层技术没用,最终还是要和需求去连接。如何更早地连接需求,我觉得是非常最关键的。

创始人开始跟我们接触融资的时候,已经有对需求的洞察,而需求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好的早期投资人,最重要的赋能就是能和创业者一起在0到1的阶段更早、更精准地洞悉需求,满足需求。

第二,更快地适应变化。市场的变化是非常快的,投资机构要快速感知应用场景、经济政策、竞争格局的变化,迅速迭代,并反馈给被投企业。

比如我们投的机器人项目,蓝芯科技、高仙机器人、可以科技、木蚁机器人都有非常扎实的底层技术。我们持续地在帮助创始人了解环境的变化,实现快速发展。

第三,更长线和关注。底层技术从研发到真正应用到商业场景,再到大家接受是需要时间的。科技创新和场景落地需要着眼长远和自律,我们要具有更长线的视角。

好几家企业都曾遇到过别人不愿意投的情况,但是我们准确感知到企业发展,依然愿意支持,这些企业最终才跑出来。

我们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创业者,愿意花时间帮助他们把商业场景和核心技术进行更好地融合。以上就是我们所谓的「硬科技软着陆」。

一切指向科技自主创新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 朱天宇

刚刚Jui(陈维广)和大家介绍了蓝驰的成长思考,下面我和大家介绍蓝驰创投的策略思考。

策略思考一定植根于对整个市场环境的观察和分析。作为创业投资者,我们始终在关注更长周期里的关键驱动因素。

周期变迁的底层因素

蓝驰已经走过多个国际国内的周期,我们也常常思考周期变迁的底层因素和标志。我们非常认可通过“科技-效率-组织”范式转换关系的视角来分析当前经济世界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的“蒸汽时代”代表了以蒸汽运力为“科技”,书信、马、蒸汽机为“效率”,工厂为“组织”的一套工业技术体系,其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阶段,构成一个经济长波。

取代它的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期的“电气与钢铁时代”,这时电气替代蒸汽成为主要能源,生产更多以内燃机而非蒸汽机作为主要运力,电报成为新的通信工具,以上即是此时的新的科技;受新科技影响,与新科技相配套的工业研发实验室、大企业等新的组织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我们熟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石油、天然气成为主要能源,汽车、航空成为新的运力,计算机、数据中心和信息化成为新的通讯计算工具;而与之配套的,是高等教育普及和全球化组织跨国企业、快速迭代的创业公司等新的商业组织快速形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时代的革新,都是由科技创新引领,借由某种能量转化,辅以效率提升工具,不断磨合发展,影响和改造组织形式。

目前,我们仍然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周期和新工业革命基础性创新的交汇处。中国必将面临如何在交汇处的博弈中建立竞争优势的问题。

由于没有新的重大科技革命来快速扩张社会总体经济空间,全球经济投入增长依然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主要经济体在已有结构内的同业竞争会更趋近于零和博弈。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我们看到中美之间,以及全球国别竞争愈演愈烈,以及为什么人们开始纷纷议论“内卷”或是“躺平”。

每一个周期也将继续沿着科技引领→效率提升→组织方式改变为脉络,下一个周期也不例外。中国要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就要沿着新的基础性科技创新这一主线进行国家资源配置,而这正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投资方向。

变化指向哪里?

宏观局势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国际局势上,中美关系从解耦到直面竞争,互相遏制,趋近零和博弈。中美博弈凸显核心底层技术自主可控、国家安全保障有力的重要性。

国内我们看到国家强调科技创新,提出发展“内循环”、人民币国际化、防范经济脱实向虚等等战略和举措。

归根结底,我们正站在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中国正在转换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从发展速度到发展质量,从增速优先转向兼顾公平,从局部最优迈向全局最优。

历史规律与当前态势,国际国内的这些变化都指向一个关键词叫科技自主创新,毫无质疑,而且无可辩驳。

这就是大家必须要去聚焦的事儿。对我们投资者来讲,这显然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基石,以“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为主线将是未来的资源配置重心。

GDP的含金量

在这样的宏观历史格局定位中,沿着未来资源配置中心,再去思考我们的投资策略。

宏观及行业政策催化科技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到新基建、国家级战略大基金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延续,同时可以看到数据政策、能源政策、“专精特新”等在内的行业政策引导。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迎来政策风口,不仅因为政策的支持,还有像蓝驰创投这样的早期投资机构助力。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在内的退出渠道也在优化,这些因素都是科技导向的中小企业发展利好因素。

大国博弈之下,真正体现实力的不是简单的GDP数字,也不是GDP增长率,而是GDP的含金量。“专精特新”体现的就是这个含金量。

“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于细分市场和领域,具备差异化、精细化的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过去几十年,制造业发达的德国和日本,“专精特新”维度的企业能力非常强大。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日本消费电子品牌,他们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业务比例已经大幅缩减,反而大幅加强了在TO B方向上的技术积累。比如在手机上很小的一个涂层,附加值很高,这个涂层的日本供应商占全球50-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具有强大的定价权。

蓝驰投资的安芯网盾和墨云科技非常具有代表性,两家都是网络安全领域的企业。墨云主「攻」,用AI来模拟黑客,检测公司的IT防范能力和水平。

安芯则主「防」,这个团队非常厉害,艺高人胆大,在内存里设置安全防护的解决方案,专注内存安全。现在安全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叫无边界安全。当数据散布到各地的时候,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安全边际?所以要在内存里头设置安全保护。

在“专精特新”推出之前,蓝驰已经做了很多这样的布局。

我们专注科技,专注产业深耕,持续寻找这些“小巨人”或者是技术领军的企业,这是我们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驱动

这个坐标轴的横轴是从模式驱动到科研技术驱动,纵轴代表创业者画像从互联网创业者到资源经验更丰富的连续创业者,包括科学家、教授、算法专家等等。

横轴和纵轴合力的趋势朝向坐标轴的右上角,就是科研技术驱动更多,科学家、科研人员的创业者构成占比更大。

落到项目特征来讲,它的商业模式从原先的数据运营驱动走向科研驱动,创业团队从原先的互联网创业者主导走向连续创业者和科学家、算法专家的结合。

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趋势,也是我们的策略构成。

4个关注方向

我们如何找到有效的、有价值的项目?以前可能比较容易,盯住大厂就可以找到互联网创业者,而科学家、科研人员分布比较广。

回顾我们之前“科技-效率-组织”的分析框架,在我们围绕“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的主线着力发展时,再向下必然会关注到能量转化和效率工具。这也是在具体领域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方向:

新能源。新能源也即新运力,电动化、光伏、氢能、新的储能网络等在物流、出行、工业等各个行业的应用与前沿探索。

新效率。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如智能硬件和机器人、基础软件、芯片等等;在服务业和物流的深度应用,如服务和物流机器人、消费科技、调度算法平台等;在生物医疗的深度应用,如AI+生命科学等。

新交互。随着光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渲染算力的大幅提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提供的体验更靠近现实世界的体验。这意味着一个新的交互体验被创造,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会通过新的交互方式更好地被满足,而新的经济模型也会快速形成。

新科学。未来的变革和机会不仅在在tech,也会在science,是更加底层的科学理论和前沿科技的创新应用,比如脑机科学,生命科学,核聚变等。我们将更加关注底层科学和前沿科技富集的地方。

蓝驰起家伊始就持续关注科技,也提前在生态侧进行了广泛布局。我们关注底层科学和前沿科技交叉富集的地方,在别人关注结果的时候,我们更早的关注土壤。这是蓝驰有独有的优势。

即日起,蓝驰创投英文品牌变更为「LanchiVentures」,不再与硅谷风险投资基金BlueRunVentures同名共享。
蓝驰创投官方网站同步变更:www.lanchiventures.com
更名公告:https://mp.weixin.qq.com/s/I0aO4bVjfeJgIp_QdRx8hg

倒计时跳转: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