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驰创投陈维广:今年投资额不减,向优势项目集中
2022-09-14 08:00 星期三

近日,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接受了澎湃科技的采访。作为从事早期科技投资近20年的投资人,陈维广如何看待近年来科技投资的变与不变?现分享如下:

伴随着消费投资热退潮,科技成为投资机构新的宠儿,尤其是硬科技。但在经历了炙热的2021年之后,科技投资也呈现出冷热不均,以往的高估值、抢项目的日子似乎已经成为历史。进入2022年,科技投资圈显得有些清淡。

陈维广从事早期科技投资接近20年,2005年创建蓝驰创投中国基金担任管理合伙人。目前蓝驰创投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早期基金之一,其最为知名的投资项目之一为理想汽车,从A轮开始,蓝驰创投连续五轮加注了理想汽车,为“智能汽车有希望成为下一个科技代际里的母生态”的判断下注。

在陈维广看来,受益于工程师红利,中国的科技投资热潮仍将持续,虽然投资总有起伏,不过对于优质项目来说,在低潮期不仅依然可以获得投资,甚至还能获得更多的投资,因为资源在向优质项目集中。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未来专业化、细分化将是大势所趋。

2015年,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分水岭

澎湃科技:在你从事早期科技投资近20年里,你觉得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陈维广:早年我们在国内投资比较多的还是互联网企业,不管是PC互联网还是后来的移动互联网,都是属于模式创新,而且大多数的模式是复制国外的商业模式。

分水岭出现在2015年,那时候开始,我们看到更多技术驱动的创业者出现,譬如AI技术、云计算等底层技术驱动的创业企业。

再后来,基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需求出现,半导体、新材料等一些和底层技术非常相关的硬科技也变成可以投资的标的了。

这20年的变化还是比较显著的,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譬如中国工程师队伍逐步壮大,人才供给的变化使得创新的题材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

澎湃科技:那你觉得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可以延续多久?

陈维广:工程师的画像其实也在不断变化,以前有很多归国的互联网工程师,现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有AI算法、AI芯片等专业方向的工程师,又有生物科学等各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交叉学科的人才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好的教育、重视科研,虽然近年国内生育率在下降,但毕竟中国是一个大国。我认为至少在2035年前,工程师红利是可以持续的。

消费投资与科技投资各有利弊

澎湃科技:今年的投资气候跟去年相比有很明显的降温,目前蓝驰保持着怎样一个投资节奏?

陈维广:我们每个投资团队成员一周至少要看10个项目,平均下来每年会投资至少五十个项目。今年的投资金额和往年基本持平,但基于当前的投资环境,今年的项目供给有所变化,有些创始人会感觉市场不太乐观,融资的诉求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整体创业的项目也会相对少一些。

澎湃科技:你觉得这种慢节奏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陈维广:投资总是有上有下。我觉得到今年年底应该会有一些反弹。

澎湃科技:硬科技的投资逻辑跟消费科技的投资逻辑会有哪些不一样?

陈维广:最大的不同是硬科技对于科研人才的要求会非常高,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研发周期会比较长,它不像互联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应用开发出来,互联网企业更加重视运营能力。但对于硬科技企业来说,运营是非常后期的环节,能否将产品研发出来是它需要攻克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难关。

我们要考察这个硬科技的技术是否具备足够大的差异化、成本能否做得足够低、能不能找到一个落地的商业场景,最终将科技成果商业化。因为硬科技产品很多是面向B端的,所以它的销售模式和C端的也不一样。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量的因素。

澎湃科技:对于投资人来说,判断硬科技的项目是否比互联网项目更难?

陈维广:它们的难点不太一样,投互联网项目的难点在于投资规模非常大,但互联网门槛相对比较低,商业模式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那么前面的3-4年就需要一直“烧钱”扩大规模,持续让消费者满意。

就硬科技项目来说,我们更需要了解项目的属性,了解它的风险,其中就包括技术的差异化门槛、知识产权的完备性、应用场景以及投入产出比。此外,很重要的是你的资金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硬科技不可能像互联网企业一样三年就能决定胜负,可能需要5-10年,才能真正看到盈利。那么对于投资人来说,1-3年的收获期延长至5-10年的收获期,是不是会有挑战。

但与此同时的是,互联网项目的投资结果是,你可能挣个百亿,也可能是挣个0;但硬科技项目相对会比较平均,即便最后没有非常好的商业化成果,你还会有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变现拿回一部分投资。硬科技领域还有一个特点是,它很容易形成头部优势,它的技术研发需要多年的积累,但是如果在特定领域里获得成功,所获得的利润会比消费企业要高得多,前提是你必须要做到细分行业的前三名。

国家引导基金成为硬科技投资主力LP

澎湃科技:看起来今年大家更喜欢投新能源项目,而不是去年的半导体项目。蓝驰选择硬科技项目,会有哪些自己的投资理念?

陈维广:总会有一些细分赛道是受到投资人青睐的,细分赛道的领域会不断变化。

双碳的政策因素,电动汽车销量的上涨,新能源估值涨了,就有更多人来关注,半导体项目的周期相对更长。

我们选择项目时,会首先关注这个产品或者项目做的事一定是能够满足需求的,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产品推出却没有市场需求。第二是创业一定是顺势而为,在趋势下创造价值。就像冲浪的时候,有的人冲浪技巧很好,但是总是踩不到浪;有的人却总能在特定的时间踩在浪上,随浪起伏,因此时机很重要。我们做投资的时候做行业研究,就是为了对下一波的趋势做判断。第三是团队,要判断这个团队能不能把这个事做好。

澎湃科技:根据你的观察,国内科创企业目前存在的短板是什么?

陈维广:国内科创企业创始人很多是科研背景,过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是钻研科研,但是管理的经验不多。做企业产品要商业化,就一定需要更大的团队,把团队扩充到上百人、上千人,如何管理好规模不断扩大的团队、做好激励和效率提升,这些都是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澎湃科技:目前国家引导基金已经成为LP的主力,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陈维广:蓝驰创投的LP中有不少是国家引导基金。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第一是硬科技产业无论对于创造经济价值以及增强国家竞争力,都非常重要,国家给予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其次是硬科技项目周期比较长,需要拥有更长线投资视角的LP,而国家引导基金就属于这类机构。

投资机构专业化细分是大势所趋

澎湃科技:现在投资机构也很卷,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早期投资中,投后赋能也成为机构之间的竞争筹码,你怎么看?

陈维广:我们会赋能投资项目,但是机构的竞争力还是取决于能否识别好的资产。你一定要寻找到“非共识”,好的早期投资人,最重要的赋能就是能和创业者一起在0到1的阶段更早、更精准地洞悉需求,满足需求。 

澎湃科技:你觉得投资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陈维广:会越来越专业。随着竞争变得更激烈,创始人会更加重视投资机构是不是足够专业:对他的赛道是不是足够了解?投完之后可以给予他怎样的支持?帮助创始人进行包括上市等方面的资本运作也很重要。

以前的投资机构看的项目可以比较散,但今后大家会挑自己擅长的赛道,专注在某个赛道上做透做强。我们目前主要聚焦4个赛道:新能源、新效率、新交互与新科学。

澎湃科技: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科学观吗?

陈维广:科学观要讲辩证。我们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有时很容易受到创始人的感染,但最终你还是要比较理性地一层层地去做辩证分析,就像做实验一样去验证,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你要去研究产品架构、市场需求、团队成员的核心能力,计算每一个关键指标,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投资。

即日起,蓝驰创投英文品牌变更为「LanchiVentures」,不再与硅谷风险投资基金BlueRunVentures同名共享。
蓝驰创投官方网站同步变更:www.lanchiventures.com
更名公告:https://mp.weixin.qq.com/s/I0aO4bVjfeJgIp_QdRx8hg

倒计时跳转: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