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回归时代,寻找生物科技「The Next Big Thing」
2022-12-13 11:00 星期二

生物科技赛道正在经历一场价值回归。对于追寻长期价值的投资人而言,这正是沉下心聚焦产业的绝佳时间窗口,也能进一步彰显自己对技术创新的遴选能力。
近期,动脉网专访蓝驰创投生物科技团队。在不断深入的投资过程中,蓝驰正在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寻找符合产业逻辑的下一代生物技术公司

投资人需要向更深、更硬核处挖掘,这也就对团队的专业知识和产业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蓝驰创投组建了生物科技团队,已经在AI制药、蛋白组学、高端医疗检测、细胞治疗等领域布局了多家技术领先的创新型企业。

虽然组建时间不长,但这实际上已经是一支身经百战的团队。团队成员不仅主导过微芯生物、凯赛生物、燃石医学等明星项目的投资,也参加过百奥赛图、艾美疫苗、诺禾致源等项目的投资与上市。同时,蓝驰在组建这支团队时充分考虑了复合性——这支团队除了具备生物医药的专业知识,成员还大多具有交叉学科背景,且拥有丰富一级市场投资经验和良好投资业绩

过去两年,生物科技产业的波动似乎难以琢磨。虽然从长远看,科创板、香港18A等资本市场的变革是重要利好;但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生物科技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大幅度股价回调,提示着生物科技公司的价值逐渐回归理性。

在这个时间点组建生物科技团队的蓝驰,更要进一步彰显自己对「技术创新」的遴选能力。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戎璟告诉动脉网,投资人需要顺应真正的产业发展规律,注意到外部环境下有一些因素是没有变化的,不要受到太多外界干扰。「这样的调整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沉下心聚焦产业的时间窗口,我们都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投资逻辑与战略规划。」

在不断深入的投资过程中,蓝驰创投对生物科技未来的发展持有乐观态度,也将遵循着一条总体投资策略: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寻找符合产业逻辑的下一代生物技术公司。

01  价值回归时代,下一代生物科技公司在何方?

生物科技赛道正在经历一场价值回归。

宏观层面看,国际环境复杂、疫情持续爆发,全球经济下行;产业层面看,国内创新药同质化竞争激烈,集采压缩利润空间,估值泡沫逐渐破裂,资本正在调整对市场的预期。

置身事内的投资人,该如何解读这样的水温变化?对于蓝驰创投而言,从产业发展的逻辑出发,是生物科技团队一以贯之的价值趋向。如果不惑于市场情绪,会发现生物科技赛道的底层逻辑没变,从长远来看大有可为。而市场回归理性时,往往是绝佳的出手时机。「2013年我刚开始做生物医药投资时,创新药相对来说是比较小众的细分赛道,而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好几家不同领域的创新药公司BP。」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戎璟说。

确定了要大力、持续地出手,下一个问题就是:「下一代生物技术公司」长什么样?蓝驰生物科技团队认为,局限于单一技术是狭隘的,因此蓝驰对赛道的理解不是按照产品或者服务来划分,而是把需求端作为一个赛道,围绕着具体需求去考虑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和门槛。比如,肿瘤患者的需求和肥胖患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何解放检测科医生繁琐的工作,运用智能化水平很高的设备提高准确又降低成本,这又是新的需求。

具体到解决方案侧,每一个细分领域中都在不断涌现创新技术,在蓝驰创投看来,这些赛道中都有可能诞生下一代生物技术公司。

以创新药赛道为例,市场热点从小分子化药到大分子抗体,再到细胞治疗,切换速度非常快。在今天这个时点,创新药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例如小分子化药与AI技术的结合、偶联药物的多种设计、不同机制的细胞治疗产品、基因治疗药物的载体开发、小核酸药物在不同疾病领域的应用、mRNA技术在病毒与肿瘤领域的扩展等等,都有潜力成为下一代主流的生物技术。从产业模式相对固定的CXO视角看,数字化的CRO、CGT领域的CDMO、基于器官芯片的研发服务公司、基于人工智能的端到端药物设计服务公司等也有机会成为未来的重要玩家。

不过创业公司要想脱颖而出,还要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否根据不同市场的情况来规划战略,对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尤其重要。

比如从产品定位环节看,生物科技公司就要考虑市场支付方上的差异,顺应不同市场的买单逻辑。美国医疗支付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商业保险。而在中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公益性是中国公立医院的基本定位,国家医保基金是医疗支出的主要来源,政府掌握核心议价权。由此,如果一家医药公司的产品是面向中国医疗的主流市场,那么产品的定价和成本就至关重要,在技术创新上,也需要顺应这样的商业逻辑去设计。

另外,创业者也需要在公司成立初始就策划好未来资本市场的路径。A股、美股、港股有各自的上市要求和投资者偏好,因此公司的管线规划、产品/服务定位以及商业化实现路径都需要各自对应。投资人在看项目时,同样需要不停地去询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02  三个遴选逻辑 六大细分领域

遴选项目时,蓝驰创投看重三个因素:技术的领先性团队的背景和执行力商业化的可实现性。蓝驰创投将目光聚焦在六大细分赛道上,并与动脉网分享了背后的思考逻辑。

■ 生物科技和消费医疗的结合:生物技术实现消费医疗升级,市场化定价实现商业价值

近年,市场涌现了不同层次的医疗消费需求,许多迥异于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基本医疗需求。例如,新时代女性对于美容的需求催生了少女针、童颜针这样的大产品;年轻人愿意花费上万元治疗宠物的各种疾病;城市人口希望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状态的情况下实现减重减脂;家长对于孩子的近视、牙齿矫正更加重视。

当下,部分需求已经能够通过安全可靠的生物技术得以实现,这些产品也具备了相当水平的技术门槛,且能够通过更加市场的手段实现商业化,这其中涌现了不少的投资机会。

■ 生物上游制造与生命科学工具:外资产品主导,国产化需加强工艺know how及质控能力

很长一段时间内,生物上游供应链和生命科学工具仍然是外资产品主导的市场,在很多细分领域,国产设备的占有率不足10%。而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国产化和解决外资「卡脖子」是目前中国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在这一方面,政策端也会给予很多实际支持,这其中孕育着投资机会。

与下游药品与器械不同,生物上游制造与生命科学工具的门槛更多在于生产工艺的设计、产品批次之间的稳定性,以及服务客户的能力与能否满足定制化需求。要做好这些其实并不容易,更多在于公司的工艺know how水平及质控能力。

不过,这个环节的业务更容易在商业上实现盈利,研发周期也相对较短,上市路径相对明确。在目前资本寒冬的环境下,投资人更加趋于控制风险,投资商业化路径更加清晰的赛道是一种主动的态度。

■ 核酸药物:核酸药物成药性风险已基本释放,未来数年将迎来收获期

核酸药物是蓝驰生物团队重点关注的方向,在他们看来,核酸药物有以下几个长期价值的确定性。

第一,随着mRNA疫苗及多款重磅ASO和siRNA药物的上市,核酸药物的成药性风险已经基本释放。2002年首个全人源单抗Humira上市,开启了单抗药物20年的爆发式增长,对标20年前的单抗药物发展趋势,未来数年将会是核酸药物收获的年份。

第二,受限于递送系统与化学修饰的瓶颈,其发展经历了较大的波折,而随着技术的进步,LNP和GalNac的出现已经部分解决了递送难题,如果未来递送系统能够延展到特异靶向其他的脏器,将会进一步催生小核酸药物的发展,这将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另外从成本和临床需求的角度来看,核酸药物尤其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以PCSK9靶点为例,siRNA药物Inclisiran可以做到半年一针,而PCSK9的单抗需要每月2针,安进的PCSK9单抗Evolocumab于2015年上市,在2021年全年的销售额达到11亿美金。而从成本和医疗便捷性的角度来看,半年院内注射一次的药物尤其符合中国市场的临床需求。

■ 基因编辑疗法:持续关注新碱基编辑等拥有更好扩展性的新技术

随着CRISPR技术的发明而在近年大量出现,基因编辑疗法目前也是市场的热点之一。同时,近期涌现的新技术如碱基编辑等将会拥有更好的扩展性。与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相比,碱基编辑最主要的优势是不需断裂DNA双链即可完成编辑,安全性更高,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迭代版本的基因编辑。随着基因编辑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除了碱基编辑外,先导编辑等都是可实现更安全、效率更高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最终可实现基因编辑从体外编辑向体内编辑的直接编辑过渡,从罕见病领域向慢病领域拓展,具备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基因编辑疗法目前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风险较大且主要集中在罕见病领域,相较于小核酸药物,其商业化前景的不确定性较大。但对蓝驰创投而言,在早期押注创新技术本身就是早期科技投资的应有之义。

■ AI+Biotech融合:ITBT是确定的发展趋势,看好AI制药、AI+IVD等领域

AI与BT的融合是生物科技确定的发展趋势。对于制药来说,AI技术的确能够极大的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也能够在靶点发现、结构设计上逐渐体现优势。同时,蓝驰对于AI技术在其他医疗领域的运用也很关注,比如AI技术与IVD设备的结合,相较于AI制药,技术更加容易验证,也更加容易规模化的推广。

在这个时点,AI制药要一体两面地看。一方面,AI制药已经历过泡沫期,其价值逐渐回归理性,目前已经接近投资的好时点;但同时,仍然需要认识到AI制药是在发展的初期,距离彻底改变制药流程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过程验证,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要尊重生物科技的发展规律,理性看待。

■ 合成生物学:市场的绝对热点,关注合成生物学团队产业经验

2019年,合成生物学还处在一个隐秘的角落,蓝驰创投成员便主导投资了凯赛生物。一年的时间,凯赛生物实现科创板上市,成为合成生物学科创板的第一股。随着碳中和概念的兴起、政策鼓励、技术进步等原因,合成生物学成为了市场的绝对热点。

合成生物学范围很广,不同领域的产业逻辑和投资逻辑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如果是做药,则仍然需要遵循药物研发的产业规律;如果是大宗化工品,则选品和大规模产业化能力尤为重要;小试甚至中试成功都不能代表在大规模生产时能成功,因此,蓝驰创投对于合成生物学公司团队的产业经验尤为关注。

■ 看重科技创新与融合,尤为关注交叉学科项目

事实上,蓝驰创投一直是很看重科技创新与融合的投资机构,因此尤为关注生物科技领域内交叉学科的项目,例如脑机接口技术、自动化设备、DNA合成技术、生物芯片与传感器等。

以脑机结合技术为例,涉及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等多种交叉学科,而且对于每一种学科都要求有足够的深度。「脑机接口技术现在处于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但一旦突破,将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会保持高度关注。」戎璟表示。

03 助创业者飞跃「死亡谷」

在投资这个高度同质化的行业里,「投后」是最能体现一家机构差异化的部分之一。蓝驰创投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早期基金之一,80%以上的项目都是首轮领投。这些早期企业人才建设、组织架构、薪酬体系等普适职能尚不完善,正需要投资机构的「扶持」。

蓝驰创投的投后服务由投资团队和中后台团队成员共同负责,在高频次的沟通过程中,发现被投企业的真实痛点和共性需求,针对性提供相关活动和服务

无论是投前还是投后,懂创业者永远是投资机构的第一要义。而蓝驰生物科技团队是一支拥有产业背景和专业经验结合的复合型团队,复合的背景不仅能够更深地洞察创业公司的团队能力与业务规划的匹配度,也能够更多地从创业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深刻理解创业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提供建设性帮助。

蓝驰创投生物技术团队成员中,一名同时具备神经生物学PhD+生物医药投资人+互联网公司创业的经历,另一名成员拥有清华自动化系本科学位+军科院生物学博士学位+创新药产业界经验,博士期间主修RNA的生物机制;而戎璟曾经投资的数家企业也实现了在A股、美股和港股上市,他对企业的资本市场规划路径能够提供许多具体建议。

动脉网了解到,蓝驰生物科技团队成员主导投资的项目包括:科创板创新药第一股微芯生物、科创板合成生物学第一股凯赛生物,肿瘤基因测序第一股燃石医学,科创板肿瘤小分子明星企业益方生物,港股中医连锁门诊第一股固生堂,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平台公司启函生物、IPSC领域新贵血霁生物、通用型细胞治疗领军企业北恒生物、生物上游制造国产龙头金仪盛世、改良型新药拟上市公司厦门力品。

其次,生物技术领域,跨领域协作已是重要趋势,这对创业企业的资源广度是重要考验。蓝驰创投投资了超150家企业,其中不少都在各个行业中成为了标杆企业。因此蓝驰不仅能帮助被投企业对接各种产业资源,也能够协助跨行业合作。除此之外,蓝驰创投生物科技团队成员也非常主动地与被投公司共享资源池,团队中有来自顶级大药厂的正式顾问,其中一位Venture Partner还创办了两家美妆企业,这些也能为被投企业提供实际帮助。

另外,蓝驰创投也会不定期地组织统一的路演活动,在被投企业的后续融资上提供切实的帮助。在近期举办的「万物前沿」Demo Day中,蓝驰帮助70多个被投企业实现了超过4000人次的投融资项目对接

2022年5月,蓝驰创投逆势完成新一期55亿元双币基金募集,创下国内2022年早期基金和美元基金的募资记录。从2016年完成30亿元基金募集,2019年的35亿元,再到2022年的55亿元,蓝驰创投的募资「稳中上升」。LP的认可离不开蓝驰的优秀业绩。现在蓝驰弹药充足,希望能在市场上寻找更有价值和创新性的创业者。

为了形成对创新项目和创业者更加高效的覆盖,蓝驰创投在团队组建上要求T字型人才,既有产业认知,甚至具备创业经验,还要有横向的技术、金融能力;同时,蓝驰也在组建更丰富的资源生态,提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学府或是标杆企业的互动连接。

作为专注于早期创业公司的风险投资机构,蓝驰看好分布在各领域前沿的早期创业机会,以「科技创新+模式创新」,解决行业问题并提升商业效率,与创业者共建商业生态,传递创新价值并赋能未来。

自2008年蓝驰创投成立起,他们就坚定地做一件事:以行研驱动早期科技投资。「投早期要有非常强烈的信念感,投科技则更加考验和彰显投资人的个人识别能力,这一切的前提是喜欢并且擅长。」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这句话的背后,映射着蓝驰创投21年来对科技投资的坚持,更道出了这支全新生物科技团队的愿景和初心。

即日起,蓝驰创投英文品牌变更为「LanchiVentures」,不再与硅谷风险投资基金BlueRunVentures同名共享。
蓝驰创投官方网站同步变更:www.lanchiventures.com
更名公告:https://mp.weixin.qq.com/s/I0aO4bVjfeJgIp_QdRx8hg

倒计时跳转: s